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1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319篇
林业   361篇
农学   297篇
基础科学   80篇
  394篇
综合类   1251篇
农作物   214篇
水产渔业   305篇
畜牧兽医   661篇
园艺   156篇
植物保护   16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1.
  • 1. Many rivers and streams across the world have been channelized for various purposes. Channel cross‐sections of meandering rivers are asymmetrical and have cross‐sectional diversity in their physical environment; cross‐sections of a channelized river are typically trapezoidal and have little cross‐sectional diversity, both in physical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Several programmes to restore stream meanders have been undertaken to improve river ecosystems degraded by channelization.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due to meander restoration and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structure is poorly known.
  • 2. This study of a lowland river in Japan assessed how the cross‐sectional diversity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changed with restoration of a meander in a channelized river, and how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responded to the changes in physical habitat variation.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of a channelized reach, the restored meandering reach, and a natural meandering reach.
  • 3. Natural meandering and restored meandering reaches showed higher cross‐sectional diversity in physical variables and total taxon richness across a reach than did the channelized reach. Almost all taxa observed in the natural and restored meandering reach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shallowest marginal habitats near the banks. Shear velocity increasing with water depth had a negative association with macroinvertebrate density and richness.
  • 4.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shallow river bed along the inside of bends formed point bars that provided a highly stable substrate, a suitable habitat for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lowland river. It is concluded that meander restoration could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n‐stream habitat restoration in lowland meandering river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2.
史氏鲟精子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史氏鲟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精子具有顶体、头部、中段和单鞭毛等部分。顶体长0.99±0.06μm,宽0.87±0.09μm。细胞核从后往前逐渐变细,前端宽度为0.88±0.04μm,后端宽度为1.26±0.06μm,细胞核长7.29±0.32μm。核内含有3条核管(E),核管上行至顶体下行至植入窝而止。中段紧接头后部,长为0.51±0.12μm,宽0.91±0.05μm。中段含有线粒体、中心粒复合体和鞭毛的起始部分。线粒体分2~3层排列,线粒体中可见髓样嵴结构。在细胞核与中段接合部细胞核向内凹陷形成植入窝,纤维体位于植入窝内,其后是中心粒复合体。中段后缘延长为袖套,袖套腔中含有线粒体、脂质空泡。鞭毛从袖套中伸出,由轴丝组成,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  相似文献   
93.
通过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滴灌苜蓿叶片形态特征、光合日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滴灌苜蓿光合日变化、叶片形态与干物质产量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施氮对紫花苜蓿干物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而为优化实际生产中紫花苜蓿的氮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CK)、60(N1)、120(N2)和180 kg·hm-2(N3)共4个施氮水平,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对光合日变化、叶片形态、叶片氮含量和苜蓿产量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下苜蓿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的苜蓿叶片胞间CO2浓度低于不施氮处理。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综合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的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重,以及叶片干重、茎秆干重、干物质产量、叶片氮含量、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施氮水平下,对叶片形态结构影响最大的为叶面积,其次分别为比叶重、叶长和叶宽,对苜蓿干物质产量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蒸腾速率>比叶重。不施氮和高氮处理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光合活性受到抑制,属于非气孔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干物质产量、叶片形态以及光合作用综合得分最高的为N2处理,其次分别为N3、N1和CK处理。因此,施氮肥有助于紫花苜蓿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的协同改进,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生成,从而促进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增加,在施氮量为120 kg·hm-2时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4.
为探究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on)对缺磷胁迫的生理和代谢响应,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正常供磷(+P处理)和缺磷(-P处理)对假地豆生长及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磷胁迫降低了假地豆地上部干重和磷含量,但促进了根系生长。随后,代谢组共检测到假地豆叶片和根系的267个代谢物,可被分为12类。其中,叶片和根系的缺磷胁迫差异累积代谢物(DAMs)均为79个。缺磷处理导致假地豆叶片和根系的原花青素、槲皮素及其衍生物的积累显著增加,而2'-脱氧腺苷5'-单磷酸(dAMP)的积累显著减少。此外,缺磷处理使根系的8个有机酸和4个糖及醇类的积累显著增加。综上,假地豆通过促进根系生长和调整代谢物积累来提高对缺磷胁迫的适应性。本研究将为进一步解析假地豆适应缺磷胁迫的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5.
为了探究盐胁迫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幼苗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的适应性变化,本研究以‘乌苏一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Wusu No.1’)为材料,分别采用NaCl:Na2SO4:Na2CO3=4:1:0(A盐),NaCl:Na2SO4:Na2CO3=1:4:0(B盐)和NaCl:Na2SO4:Na2CO3=1:1:8(C盐)3种混合盐进行胁迫处理,其中A,B盐为中性盐,C为碱性盐,每种混合盐均设置四个不同的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梯度5,10,15,20 ms·cm-1,以浇灌自来水为对照组(CK)。试验结果表明,当C盐EC值为15 ms·cm-1,A和B盐EC值均为20 ms·cm-1时,各处理下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种混合盐处理下,随着EC的增加,中脉厚度、主脉维管束直径、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木质部面积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上角质层厚度、韧皮部面积则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总之,EC值<10 ms·cm-1时,碱性盐比中性盐更促进无芒雀麦叶片各项指标的增长,当EC值>10 ms·cm-1时,碱性盐对幼苗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中性盐。  相似文献   
96.
【目的】 通过研究槲皮素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仔猪肠道形态、肠道抗氧化功能及空肠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旨在探讨槲皮素对PEDV感染仔猪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18头健康的7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EDV组和槲皮素+PEDV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8 d,于试验第0~7天,对槲皮素+PEDV组仔猪每天口腔灌服10 mg/kg BW的槲皮素,其余组灌服等体积的人工奶。于试验第5天晚上给PEDV组和槲皮素+PEDV组仔猪口腔灌服104.5TCID50的PEDV,对照组仔猪灌服相同体积的PBS溶液。于试验第8天早上屠宰,取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组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EDV组仔猪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空肠、回肠和结肠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力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显著降低(P<0.05),回肠和结肠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空肠中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 (APOB)、载脂蛋白C2(APOC2)、脂肪酸结合蛋白2(FABP2)、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3(ACSL-3)和脂肪酸合酶(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与PEDV组相比,槲皮素+PEDV组仔猪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极显著提高(P<0.01),空肠、回肠和结肠中GSH-Px和T-SOD的活力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中CAT的活力显著提高(P<0.05),回肠和结肠中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中APOB、FABP2和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 添加槲皮素可有效缓解PEDV感染导致的仔猪肠道损伤,提高仔猪肠道抗氧化能力以及空肠脂质代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97.
本文选取7个泡核桃主栽品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在1300倍下观察花粉粒形态,9000倍观察萌发孔和外壁纹饰。结果表明,7种泡核桃品种均属单粒花粉,花粉形态一致,为近球形,表面布有萌发孔,外壁纹饰为颗粒状雕纹,与同科同属新疆栽培的普通核桃形态相似,与同科不同属的山核桃形态存在很大差异,且不同泡核桃品种间的花粉和萌发孔大小等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以此可作为泡核桃品种鉴定、划分和判断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  相似文献   
98.
通过79个辽宁松球壳孢菌菌株与4个A型和B型标准菌株、5个美国菌株在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辽宁的菌株在形态上基本一致。辽宁菌株与美国的类型A相近,主要表现在孢子表面平滑,通常无隔或有1个隔,在成品PDA培养基上产生绒毛状、白色至灰色菌落。不同之处在于,辽宁菌株在自制PDA培养基上形成贴在培养基表面的菌落——与类型B相似,分生孢子长度介于A型和B型之间或与后者相近。5个美国菌株与类型A一致。同时发现,培养基的来源对菌落形态研究非常重要;光照使菌落气生菌丝有所减少且出现绿色;培养基和寄主种类对孢子大小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
乌药种子性状产地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乌药自然分布区14个产地采集的乌药种子进行取样观测,分别测定其种子的长、宽、重,并进行播种试验,观测种子的出苗率;分析了乌药种子形态的产地差异、地理变异规律及种子形态对种子出苗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分析表明:乌药种子形态存在显著的产地差异,种子的大小存在一定的经向变异,种形指数(宽)与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种形指数与苗期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松茸菌株对6种松树幼苗的感染及其菌根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滇产松茸9924菌株及日产松茸99606菌株,分别对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及加勒比松6种松树幼苗实施人工菌根接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90d的云南松和湿地松分别有75%和78.1%的幼苗受感染并形成菌根;接种后180d,6种松树幼苗分部都可形成菌根,菌根感染率分别达90.63%-100%,感染指数达50.00-84.68;菌根形态主要有棒状、二叉分枝状及多叉分枝状3种;随树种的不同,各类菌根形态所占比例也不同;不同树种根系上形成菌根的长度也有差异,以马尾松根系上的菌根最长,华山松的菌根最短;此外,各种组合之间在菌套厚度,哈蒂氏网结构上也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